首页
资讯
宏观经济
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
公司产业
消费问题
经济之声
滚动
杂志
“农民工输出地”的标签曾一度紧贴阜阳,如今怎么样了?
来源:中国财经网2019-01-29
特大
较大
标准
较小

 

  作为国内劳务输出第一大市,安徽阜阳每年输出200多万名务工人员,其重要目的地是6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农民工输出地”的标签曾一度紧贴阜阳。
 
  不过今天,阜阳所辖的太和县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生了另一种紧密联系——昔日因药品销售而名动全国的“华东药都”,在布局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开始积极承接上海等地生物医药产业转移。不久前,位于太和的“安徽鼎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16单克隆抗体检测试剂盒”被准予入市。该试剂盒利用流式细胞仪法,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批的此类方法学对P16进行检测的试剂盒,可以有效改善前期宫颈疾病检测和早期干预。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进博会”上,太和经济开发区与上海鼎晶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下亿元大单——体外诊断试剂生产项目,将建设2700平方米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厂房,年生产人类肺癌多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5万人份,人类乳腺癌基因突变试检测剂盒5万人份。
 
  如果说上海鼎晶的落户是“华东药都”转型升级的缩影,那么基因检测、基因测序、生物医学大数据、靶向药物研发等一系列高精尖项目相继落地,则预示着太和这个传统的普药流通基地,正逐步走向生物医药技术的风口,一个精准医学的产业链在此初现端倪。
 
  “一关了之简单,重新培养一个,太难!”
 
  太和这座皖北县城因药而兴。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填饱肚子,太和县出现了跑单帮的“药贩子”,卖粮借钱,肩扛麻袋,手推板车,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创业征途。通过亲戚、朋友的相互帮带,一时间形成“十万太和药商”的规模,在全国织就了庞大细密的医药购销渠道。
 
  太和药商闯天下,靠的不仅是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高人一筹的商业智慧,其成功之道在于薄利多销,赢在“走量”。在计划经济时代,外地药厂纷纷在太和县城设立“门市部”,一条路上就有数千家,药品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全国各地的批发商蜂拥而来,再将药品销往各大医院,一个“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市场日渐成形。
 
  贩药让老百姓吃到了甜头,一时间太和“百业经药”,不仅个人,单位也从事医药销售。不过,市场的急速扩张导致管理的失序。上世纪90年代初,假药、劣药泛滥,无证经营现象严重,太和医药市场何去何从?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关了之简单,重新培养一个,太难!”当地一位医药界人士回忆,当时省市政府部门顶住压力,决心通过彻底整顿,让太和市场获得重生。“当年河北无极等地的医药市场就被关了,庆幸的是,太和医药市场被保留下来,才有了今天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基础”。
 
  在重拳打击不法经营的同时,当地政府决心恢复国有渠道,重整太和县医药公司,由其统一代销全国各大药厂的药品。10多年的励精图治,这家公司扭亏为盈,重振雄风,2003年4月,与中国华源集团合作组建了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120多个子公司、上万名职工,5000多医药厂家的6万多个品规的药品在公司集散,堪称医药界的“义乌市场”。
 
  安徽华源的销售行情,被视作医药流通行业的“晴雨表”,它所创造的“2%模式”更是成为太和药商所树立的行业标杆。所谓2%,即全国药厂的药品委托该公司代销,在出厂价基础上加价2%后向外销售,如果某药品一件的价格为100元,该公司向外批发的价格为102元。除了利润,这当中还包含仓储、运输、交易等各种服务费用。薄利销售,不仅牢牢地吸住采购商前往太和采购药品,形成巨大的交易量,同时也挤掉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水分,让利老百姓。
 
  2016年起,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安徽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要求药品及耗材在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之前,只能开两次发票。这也就意味着药品经手一家企业后,就必须直接送至医疗机构,大大压缩了流通环节,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为了顺应医药体制的这场深刻变革,安徽华源建设自己的物流园和物流平台,通过会展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继续巩固自己的销售优势,同时加快对外拓展步伐,在外省托管了300多家药房,并控股了多家医院,投资大健康项目,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篇:共享化妆间是按化妆时长收费

下一篇:2019年,宁夏将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